下面我對“中正之道”進行解讀
“中正之道”在《易經》中反復提到,是易經在人道上倡導的一種思想,也是當代人趨吉避兇、和諧生活的一種有效方法。
一、基本概念
從字面上解釋:“中”就是中間、中央、中心,任何事物都是在時空中運行,就它處的三維空間來說,它在中心、中間或中央;就它處的一維時間來說,它在某個時段的中間。這里指一個事物處在得當、適度、適中的位置上,就是“不偏不倚”,“不左不右”?!罢?,就是正常、正直、正確,任何事物運行狀態我們都可分成兩種相對立的是非狀態,凡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的行為準則的,就是統治階級的“正”,否則就是“不正 ”。
易經的“正”是指“符合自然規律”或“符合人的道德規范”,“道”就是軌道、位置、規則,“中正之道”,就是一個事物符合客觀自然規律,它有一個運行范圍,它又在這個運行范圍的中央軌道上運行?!罢本褪撬峡陀^規律,“中”就是它處在運行范圍的中間。對于人來說,就是指人在社會規范的程序層次上行事,它行事有一個許可范圍,它又處在這個范圍的中心。當然人道應當與天道一致,但有時也不一致,比如晚上,天道的法則就是休息,而有些人為社會利益,需要加班,符合人道,但卻不符合天道。易經倡導是天人合一,是“易”的最高境界。
二、易經中的“中正”位
在一個卦中,有內外卦,內卦第二位爻和外卦的第五位爻為居中,當第二位為陰爻時,是陰居陰位,為得位;當第五位爻為陽爻時,是陽居陽位,也為得位,這時第二位的陰爻和第五位的陽爻為居中得位,它們就是“中正之位”, 占筮得此情況,大吉。一般情況下,得位象征得道,符合客觀規律,是吉利的。失位象征失道,違反客觀規律,是兇險的,但二者在一定條件下,又是可以互為轉化的。一般情況下,如不當位,但能得中,仍可吉利。
三、易經中的“中正之道”與儒家中“中庸”之道
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、教育家孔子是這樣解釋中庸之道的:“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?!币痪湓捬院喴赓W地揭示了中庸之道這一主題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?!疤烀^性”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?!奥市灾^道”是說人們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們的善良的天性辦事情?!靶薜乐^教”是說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則去進行修治,中庸的主要思想,在于論述為人處世的普遍原則,不要太過,也不要不及,恰到好處,這就是中庸之道。就是抓住事物的中心、核心、本質,對人來說,它的先天本性是善的(人具有天的善性),如何才能行善呢?就是要按“道”的要求行事,這個道就是天道、地道、人道。所以我們處事時,就有“道”的約束,在一個可行的范圍內。不要超出這個范圍走極端,要恰到好處又各方兼顧。它不是折中主義,它的前提是遵道,要守規舉,同時有善,做到善、仁、誠、道(信、義)。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,“中庸之道”,是從中正之道推演而來的,是一種思想,是人的處事哲學。
四、中正之道的深遠意義
第一,它是我們趨吉避兇、和諧生活的一種有效方法。因為這樣行事就符合客觀自然規律,就能與天地保持一致,得到天地賦予的能量,避免天地之勢傷及自身,就符合社會道德規范,得到人們的贊同,就能順利。
第二,因為它有“正”,就是每個人的定位,這個“定位”是宇宙時空和社會給它的位,它在這個位上行事,做自已的應該做的事,就不影響別人的運行軌跡,這樣社會才有秩序。它有“中”,就個中,就是適中,它處于中心,外面就有保護層,它就有這個活動的空間。
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一點,“正”就是四方八穩,有穩固性,就是“貞”,與天相通,與天一致,是“天人合一”的前提,“中”,有中,事物才有廣而大的范圍,才有較長的運轉周期,事物的生命存在就有相對穩固的時空。
“中正之道”在《易經》中反復提到,是易經在人道上倡導的一種思想,也是當代人趨吉避兇、和諧生活的一種有效方法。
一、基本概念
從字面上解釋:“中”就是中間、中央、中心,任何事物都是在時空中運行,就它處的三維空間來說,它在中心、中間或中央;就它處的一維時間來說,它在某個時段的中間。這里指一個事物處在得當、適度、適中的位置上,就是“不偏不倚”,“不左不右”?!罢?,就是正常、正直、正確,任何事物運行狀態我們都可分成兩種相對立的是非狀態,凡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的行為準則的,就是統治階級的“正”,否則就是“不正 ”。
易經的“正”是指“符合自然規律”或“符合人的道德規范”,“道”就是軌道、位置、規則,“中正之道”,就是一個事物符合客觀自然規律,它有一個運行范圍,它又在這個運行范圍的中央軌道上運行?!罢本褪撬峡陀^規律,“中”就是它處在運行范圍的中間。對于人來說,就是指人在社會規范的程序層次上行事,它行事有一個許可范圍,它又處在這個范圍的中心。當然人道應當與天道一致,但有時也不一致,比如晚上,天道的法則就是休息,而有些人為社會利益,需要加班,符合人道,但卻不符合天道。易經倡導是天人合一,是“易”的最高境界。
二、易經中的“中正”位
在一個卦中,有內外卦,內卦第二位爻和外卦的第五位爻為居中,當第二位為陰爻時,是陰居陰位,為得位;當第五位爻為陽爻時,是陽居陽位,也為得位,這時第二位的陰爻和第五位的陽爻為居中得位,它們就是“中正之位”, 占筮得此情況,大吉。一般情況下,得位象征得道,符合客觀規律,是吉利的。失位象征失道,違反客觀規律,是兇險的,但二者在一定條件下,又是可以互為轉化的。一般情況下,如不當位,但能得中,仍可吉利。
三、易經中的“中正之道”與儒家中“中庸”之道
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、教育家孔子是這樣解釋中庸之道的:“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?!币痪湓捬院喴赓W地揭示了中庸之道這一主題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?!疤烀^性”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?!奥市灾^道”是說人們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們的善良的天性辦事情?!靶薜乐^教”是說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則去進行修治,中庸的主要思想,在于論述為人處世的普遍原則,不要太過,也不要不及,恰到好處,這就是中庸之道。就是抓住事物的中心、核心、本質,對人來說,它的先天本性是善的(人具有天的善性),如何才能行善呢?就是要按“道”的要求行事,這個道就是天道、地道、人道。所以我們處事時,就有“道”的約束,在一個可行的范圍內。不要超出這個范圍走極端,要恰到好處又各方兼顧。它不是折中主義,它的前提是遵道,要守規舉,同時有善,做到善、仁、誠、道(信、義)。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,“中庸之道”,是從中正之道推演而來的,是一種思想,是人的處事哲學。
四、中正之道的深遠意義
第一,它是我們趨吉避兇、和諧生活的一種有效方法。因為這樣行事就符合客觀自然規律,就能與天地保持一致,得到天地賦予的能量,避免天地之勢傷及自身,就符合社會道德規范,得到人們的贊同,就能順利。
第二,因為它有“正”,就是每個人的定位,這個“定位”是宇宙時空和社會給它的位,它在這個位上行事,做自已的應該做的事,就不影響別人的運行軌跡,這樣社會才有秩序。它有“中”,就個中,就是適中,它處于中心,外面就有保護層,它就有這個活動的空間。
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一點,“正”就是四方八穩,有穩固性,就是“貞”,與天相通,與天一致,是“天人合一”的前提,“中”,有中,事物才有廣而大的范圍,才有較長的運轉周期,事物的生命存在就有相對穩固的時空。
我要評論